腳底按摩治百病?
華人社會中,腳底按摩是非常盛行且普遍的存在,小到個人工作室大到養生會館,也經常在旅遊、休閒放鬆時會去,即使不知道腳底按摩的原理,腳底按摩似乎已經被植入是有效的養生保健項目,甚至會看到一些廣告寫著〝腳底按摩治百病〞的宣傳字句。
真的能治百病嗎?
我們先從兩個觀點來看這議題!
1.科學解剖
科學解剖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以及學者們的持續研究,人類腳的構造相當的精密,看似平凡無奇的腳有多達28塊骨頭、33個關節、112條韌帶以及許多的肌肉、肌腱所構成,結構非常複雜。腳同時有承受全身重量的剛性結構外,還擁有適應不平坦地形的柔性結構, 足踝提供各種重要功能,包括支持體重、提供平衡、減震、轉移地面反作用力等等 足踝衛教網
正常活動時,也是從腳底支撐全身的重量,以及維持移動時該有的推進、平衡、煞車、穩定等動作功能,尤其是單腳站立時的平衡穩定功能,行走移動時都是單腳支撐著另一隻腳的活動來完成,除非是殭屍用雙腳跳來移動,所
以足踝功能越差,行走移動時,會因為下肢不穩定而導致身體預防性的緊張(這是為了怕下一刻不穩而跌倒,身體會有自主預警性的緊繃),長時間下來確實會讓身體越來越不舒服。
足踝功能不良的人,運動的比例相對是少的,缺少運動的人當然身體的健康指數也會角少許多,坊間也流傳一句話,手痛會瘦、腳痛會胖,大概也是因為腳痛者活動量減少的關係。
現行解剖列車提出的筋膜線概念中,七條筋膜線就有五條連接到足踝,透過這個概念來看,全身的動作都會跟足踝有一定的連動性。
2.東方反射區概念
與科學解剖不同,反射區的概念從古時候開始敘述,會說有幾千年的中醫歷史,古人的如何傳承並要你相信這樣做是有效的,後來在某位美籍醫師發表的區域治療的理論後,開始被各界重視,而台灣的腳底按摩也可以從吳神父開始推廣後盛行。
反射區的概念不僅在於腳底,也有耳朵、手掌,甚至有發展出 遠絡醫學 東方醫學經絡是以臟腑理論為基礎,身體各部位都是延伸與相連結的,講求精、氣、神的暢通,透過身體相對應部位置給予適當的刺激或活動,促進生理機能的一種方法,在西方科學也有許多學者在研究著東方醫學,目前則歸類於第三類的自然醫學。
東西方醫學概念的共同點
從兩個觀點來看,我認為治百病是不可能的,如果是透過腳底按摩來維持良好身體素質水平,進而預防或降低疾病來說,這就可行了,畢竟疾病產的的原因很多,外在環境因素、病毒細菌感染、環境品質、飲食習慣、生活作息等等都可能產生相對應的疾病問題。
而且無論使用何種,都提到活動的重要性,按摩也許可以促進局部血循、被動運動伸展、增加筋膜滑動等等,這些都是短暫的幫助,一定要加上自己活動、好好使用足踝、提高強度,才能對全身有好的幫助,但這不代表按摩無效,把按摩作為促進劑,再短暫提升局部活動能力的狀態下,能增加運動表現以及訓練的效果,在活動後的疲勞緊繃也能放鬆、提高休息恢復的品質。
尤其是現在的工作環境,大多都需要長時間維持某些動作,久站、久坐、經常移動族群、大量專項訓練的運動員等等,不是少用就是使用過度的,正好兩者都能透過按摩輔助。
另外像是長者可能末稍循環較差,甚至有三高的族群,透過按摩也能讓協助長者盡快回到自己活動的能力,有些甚至是活動已經不方便,中風、局部癱瘓的人,這在復健、長照系統中也會使用到按摩、被動是運動伸展等等。
照片中的長者有三高問題,末稍神經遲鈍的狀態下讓他很容易踢到腳指受傷、甚至被燙到的當下也沒能立即閃避,導致燙傷變的嚴重,著重下肢血循的促進,筋膜層與層之間有好的滑動,再用被動拉伸,等長收縮的促進,盡可能提高這位長者的活動功能性。
腳底按摩用來保養保健是沒問題的,在配合自主的活動肯定更好!
以下示範與坊間腳底按摩不同的按摩操作方法,著重於每個小關節、骨縫、小肌群、被動活動與伸展,在必要時還能加上肌肉對抗練習來增加神經與肌肉的連結強度,輔助按摩後有更好的活動功能。
也可以找按摩工具自己按摩腳底喔
按摩後的活動也很重要喔,以下介紹幾的活動練習,來試試看吧!